鍋爐
葛洲壩集團鍋爐招標,葛洲壩集團鍋爐招標公告
2024-08-04 00:02:54 鍋爐 0人已圍觀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葛洲壩集團鍋爐招標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葛洲壩集團鍋爐招標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為什么電動車耗電的費用只有普通汽車耗油成本的十分之一?
電動車的電費確實比燃油車的油費要省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發電用煤,汽車用油,而油比煤要貴得多。
單純從能量轉化角度講,用電作能源一定比用燃料的能耗要高。因為電屬于二次能源,它把本來可以直接使用的能源,變成了電,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有能量損失。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能量的使用和輸送更為方便,可以說把燃料變成電是不得已而為之。
現在的內燃機熱效率一般在30~40%,既使是發電廠的大型汽輪機也是在百分之四十幾,比車用內燃機高不了多少。使用過燃油發電機的朋友都知道,發一度電的油費大約在兩元錢左右,如果發電廠都用內燃機去發電,沒有人能用得起電動車,盡管電動機效率高達90%以上,也只是少損失一些而已,對總成本影響有限。
而用煤發電,按每噸600元計萛,發一度電燃煤費用僅0.2元左右,正好是燃油成本的1/10,而我國煤電占全國發電量的70%以上,這才是電價低的根本原因。當然這只是燃料成本,加上電廠的其它成本和輸電費用,總成本仍大大低于燃油發電。
因為電廠的發電成本低,使得電動汽車具備了一定優勢,但仍有一些因素影響電動汽車的普及。這主要是充電時間過長、剩余電量顯示不準以及電池費用過高。盡管一些廠家承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免費更換,但終究是以電動車高價格為前提的,實際上廠家給你免費更換的電池,也是從你多年前多付的購車款里出的,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以上是我的回答。
歡迎評論,關注、點贊!
我家里既有燃油車也有純電動車,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情況吧。
純電動車是帝豪EV,年平均電耗16.7kWh/100km,我有自己的充電樁,電價固定為0.473元/kWh,二者相乘算得百公里用電成本為7.9元。油車是蔚攬2.0T前驅版,近一年跑了14500公里,花了6800元,年平均油耗7.28升/百公里,年均百公里用油成本47元。對我來說,跑同樣里程,用電成本是用油的1/6。
乘用車用電成本總體上確實比用油成本低,主要就是因為電價比油價便宜。但要想達到用電成本只有用油成本的1/10,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須基于特別理想化的場景才能實現。比如一款特別省電的車,電耗13kWh/100km,配上0.5元/kWh的電價,算得百公里6.5元,同時油車百公里10個油,單價6.5元/升。這樣才能達到十分之一的差距。但你要知道,在10℃以下或30℃以上的環境中,幾乎沒有一款純電動車的電耗能在常規路況下低于15kWh/100公里,SUV甚至很難低于20kWh/100km,如果跑高速或者北方冬天,高于25kWh/100km都是司空見慣的。同時,純電動車的主力市場(一二線限牌城市)中,相當一部分車主沒有條件安裝自己的充電樁,必須依賴電價普遍在1-2元/kWh并且部分要收停車費的公共充電樁。在這些場合,純電動車的使用成本就沒有實質性優勢了(甚至還不如一些省油的燃油車),恰恰相反,使用的便利性和靈活性會因為充電時間和成功率的不確定性而大幅下降。
接著拿我自己的車來說,由于鋰電池低溫時電量縮水,加上暖風這個電老虎,冬天的電耗基本都在18kWh/100km以上,再跑個高速就得22kWh以上了。如果按上圖的電價(約1.8元/kWh)來算,這車的用電成本就是32.4元/100km,這基本就跟160馬力以下、喝92#汽油的燃油車相當了。
所以,當你為了省錢而考慮買純電動車,你一定要先想明白幾件事:
1.這臺電動車售價比同款或同級別燃油車貴多少錢?
2.冬天有多冷、有多長?
3.家里是否有條件安充電樁,電價能不能和自家電表差不多?
我就是你說的那種,開電動車電費是油費十分之一的人,用我自身的用車情況分析分析。
坐標北京。我有兩臺車,一臺是國產Model 3標續版,一臺是2010款的C旅,3.0V6的發動機,分別來算一筆帳。
我的毛豆3夏天市區開空調,電耗是百公里14-15度電,家充的話谷電4毛多一度電,算下來一公里是7分錢左右。
C旅夏天市區14個油,95的油現在6塊多一升,算下來9毛錢一公里。
我開車上下班單程20公里,開油車油費將近40塊,而電費不到4塊錢,10倍的差距,就是這么大!所以除了開長途或者臨時決定自駕游,平常都是開電動車,去秦皇島、張北這些比較近的旅游點也是開毛豆3。
現在電動車基本都能到400-600公里的NEDC續航,真實續航也能到350-500公里,完全可以一周一充。
如果你家有條件裝家充,那么只要回到家把充電槍懟上就行,比加油還方便。
我是電動車車主,我來說一下
即使在工業如此發達的今天,內燃機效率依然低的可憐!無論如何改進,能達到40%的轉化效率,廠家都值得大吹特吹了。
而電動機呢?轉換效率低于90%的廠家恐怕都沒臉見人了。什么叫代差碾壓?這就是!
那么有人會問,內燃機做功后剩下的60%能量哪里去了?這個問題可以從夏天經過轟轟作響的汽車旁那逼人的熱浪得到答案,沒錯,內燃機通過散熱系統把熱量白白散發掉了,這可都是你們兜里白花花的銀子。。。
如此落后的代步方式為何不取締呢?問題是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如此龐大,千千萬萬既得利益者會不遺余力保住自己的飯碗,他們也會同樣不遺余力的抹黑國家新能源政策,制造各種各樣的奇葩言論好讓準車主對電動車繞道而行。
其中我見過的有:1:電磁輻射說 2:使用成本說3:電動車易燃說 4:電池壽命說。
聰明的消費者會擦亮眼睛,自己做出獨立判斷。反正我開過電動車再也不想回到燃油車上,無論動力舒適性適應成本,燃油車都無法和電動車:相 提 并 論!!!
有人算過一筆賬,電動車使用成本比起油車根本沒有優勢,很多人只看到眼前電費比油便宜,只看到一公里行駛成本比油便宜,根本沒算過電動車使用過程中的其他成本,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大力發展新能源只是為了某一天不會在能源上被外界卡脖子而已,所謂的彎道超車都只是噱頭,在電池技術沒有飛躍式發展之前電動車的使用成本絕對不會比燃油車低,目前的電動車只是政策之下的產物而已,提問的人要不沒開過電動車,要不就是沒計算過具體成本道聽途說罷了!
以長沙、武漢、南昌組成的“中三角”地區,未來將怎樣發展?
中部的優勢在于豐富的制造業潛力,主要體現在對內交通便捷,勞動力充裕,房價是沿海地區的零頭,具有極強的成本競爭優勢,隨著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趨弱,內需成為最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中部地區成為國家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制造業增長區域,相應配套的商業,人流物流也會呈幾何基數的復合增長,中國有14億人口,內需經濟遠大于外貿經濟增長潛力,中部地區做好內需經濟這塊蛋糕,兼顧適當的外向型經濟,其實是無與倫比的優勢,武漢,長株潭,南昌經濟圈將制造出一個現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強國,對內,輻射東南西部經濟強增長區域,對外,通江達海,尤其中歐班列的迅猛發展,其實對歐洲甚至非洲的外貿今后將更多的依賴鐵路快運,就這方面評價,地理位置也遠遠優于沿海地區。資本是聰明的,它會自己尋找回報最好的投資方式,尋找成本最低的投資區域,尋找最為接近市場的生產場地!中部地區經濟圈可能是未來最為發票強勁的經濟區,最為宜居的生活圈,經濟規律使然。剔除政治因素,中國的人口分布絕大部分就在中原偏東南地區,逐鹿中原,成就王者,才是中國企業最佳的選擇。
謝謝邀請,此中三角是誰命名啊?是個好創意。這三個省中心都是革命老前輩,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氣。而且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水能源尤其豐沛。如果開發為經濟帶,必然會迅速超越京津冀,其能量不可預估。
但因地理條件所限,三省交通需大力發展,并且難度較大。山多山高,水多水長,對于交通建設來說,投資會巨大。
不過,對于三省領導者來說,如果想成為中三角經濟帶,如今似乎也不是什么難事了。
總之,這一設想還是蠻有戰略眼光的。各位是吧?
中三角怎樣發展?首先是中部這三個城市要有統一認識,不抱團,只會在國家層面的競爭中被遺忘,原本中部崛起板塊的鄭州,因為相爺的支持,已經朝獨霸一方發展了,合肥更不用說,擠進長三角也享受中部的待遇。太原與中部城市八桿子打不著,只有武漢、長沙、南昌甩在了中部。
長沙一直向南看,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明朗,粵西粵北都會被吸干,沒有油水給長沙,只有被虹吸。長沙向南,沒有出路,指望環長株潭城市群,也只是個小區塊,與成渝,與中原,與關中等群的競爭毫無優勢。
(環長株潭城市群)
南昌包括怎個江西,一直沒有明確定位,珠三角長三角海西都夠不著,往中部靠又不甘心,只有小本經營,被周邊甩開。
(環鄱陽湖城市群)
武漢是天然的中部,搬不走,想帶著中部城市做大,但長沙南昌各懷心思,中三角并無實質進展。不過,武漢也有后手,1+8也是3000萬人口的城市群,而且是環武漢,將來肯定會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武漢的一些產業已經向圈內中小城市轉移了,武漢的交通也是輻射連接整個城市圈的。
(武漢城市圈)
其實,成渝城市群也只是口號。成都想做西部老大,占盡西部資源,而重慶是老牌西部老大,又是直轄市,不可能屈臣成都,相向發展很難,況且川渝也沒有第三個象樣的城市,都是些蝦兵蟹將。
中原城市群更是連上臺面的城市都沒有,只是在地圖上圈了塊欠發達地區,應該叫城鎮群,想與粵港澳、長三角叫板那是猴年馬月。
將來唯一有機會能與其它三大城市群抗衡的就是中三角,武漢、長沙、南昌各自帶著自己的城市群合圍成一個大的區域,長沙向超大城市努力,南昌向特大城市奮斗。
中三角自古宜居宜業,人杰地靈,文化相通,民情相同,是有機會崛起的。現在缺的是統一認識,缺的是機制,不能在一個大的范圍內統一規劃產業交通等,不能整合各種資源要素。如果繼續各自為戰,長沙會被鄭州甩開,南昌很難做大,只有武漢位置獨特,帶著圈內這幫小兄弟,慢慢玩成一個大的城市大區,如果中三角失敗,那么中部很可能會出現一個3000萬人口的大武漢都市區,這從武漢的六環(武漢城市圈環線)孝感——仙桃——洪湖段通車就能看出端倪。
相鄰的城市總是有競爭的,正象南京和杭州爭老二,成都和重慶爭老大。中三角本來是最具備條件統一規劃,協同發展的,就是認識上難統一,各懷心事,難成大事!相向而行,大事能成!
中三角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簡化稱謂,是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市組成的長三角為榜樣,力爭突破并發展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經濟區。如果說長三角是長江下游城市群,這樣就能夠體味到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高瞻遠矚了。中三角只是一個概念詞,是中部崛起的象征,是推動中部地區走向繁榮富強的一個社會進程。以目前的中三角地區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分析,未來發展必定是成為世界級重要的城市群。
參照合肥等皖籍城市加入長三角陣營來看,長三角仍是我國最重要的跨省城市群。
參考十三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明確指出加快城市群建設,這是國家層面的統籌布局,是加快梯級開發有力支持舉動。
在全局宏觀部署的同時,中三角
各城市群要牢牢地抱在一起組團發展,緊密合作同心協力建設長江中游三角洲。
加速融合貫通,牢記使命,致力于中部崛起并復興中華,為承東啟西戰略提供強力支撐。扼守中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壯大祖國“心臟”地區,驅動周鄰全面發展。
謝謝邀請:長沙、武漢、南昌是長江中游地區三座省會城市,組成的“中三角”城市群,是一個巨無霸城市群,分別包括了武漢城市圈、長株潭3+5城市群、昌九城市群在內的31個城市,總面積為31.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城市群。
小編將這31個城市進行定位:
以武漢為龍頭,長沙和南昌為副中心,襄陽、衡陽、岳陽、九江、宜昌為區域中心
武漢: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龍頭城市,絕對優勢領先,在交通、經濟、文化教育、金融、國際航運等方面輻射整個長江中游城市群,目前的武漢綜合實力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國家將武漢定義為中心城市之后,意味著武漢肩負的責任更大了。
長沙: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一副中心城市,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文化娛樂、工程機械、先進制造業、大數據、超級計算機等領域領先全國,2017年GDP突破萬億,人口凈流入數量名列全國前茅,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的增長極。
南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二副中心城市,鄱陽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江西省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2017年GDP突破5000億大關,經濟總量在省會城市中并不突出,缺乏國家的政策扶持,未來五年,爭取在南昌建立一個國家新區,加速南昌的經濟發展,將南昌打造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活力之城。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葛洲壩集團鍋爐招標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葛洲壩集團鍋爐招標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